加密禅师 @crypto_chanshi 今天又翻看了《曾国藩传》,书里最让我感动的并不是曾国藩创建湘军,平定天平天国部分。 而是从他祖父开始,到曾国藩考取进士的这一段家族奋斗史。 曾家的科举奋斗史,简直就是普通中国家庭科举奋斗的标准样本。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立志改变曾家五百年没有读书人的境况,奋斗数十年终于把曾家由自耕农变成了有百十亩地的小地主。这是一切的前提,只有达到这个档次你才能有余力供养一个全日制脱产的读书人。 但是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资质太差,从咿呀学语的幼童到四十多岁的大叔,秀才考了十七次(真是苦了曾老爷子),终于在四十三岁“高中”秀才(这一段真是让我感动了),但也耗尽了毕生心力,再无法更进一步了。 此时,曾国藩也和其父共同考了六次。人比人得死,对比一下历史上一些名臣:王阳明,纪晓岚,刘墉等,这些人基本上都在冲龄一遍过。 曾国藩虽然比老爹资质好,但是相比于他后来混的学霸圈子,说他“资质愚钝”也没太冤枉他。在其父高中秀才之后一届,曾也终于在第七次考取秀才。 书看到这里,我真的能隔着纸张和两百年的历史感受到曾家人的快乐和幸福,曾家五百年的修炼终于从普通农家跨入了士大夫阶层。 考取个秀才就如此艰难,那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?秀才之后可是还有举人,举人上面可还是有进士,越往上竞争对手越强大。 也许是曾家人的精神感动了上天,也许是曾国藩的基础打得太牢了。曾国藩竟然第一次乡试就中了举人;然后在经历两次失败后考取进士!考取进士那年曾27岁,比王阳明还小一岁,比平均进士年龄小了11岁。 相对于他后来成就大业,曾家人辛苦奋斗考取功名的历史离我们普通人那么近,让人很容易代入曾家的处境,就像是一个亲历者一样一起陪着曾家人奋斗,一起冲刺,一起哀叹,一起重新鼓起勇气,一起为胜利欢呼。 曾家人能在科举上成功的原因: 首先,就是曾玉屏数十年奋斗为了曾家提供了物质基础。 有了这一百多亩的家业,曾麟书和曾国藩才能脱产读书,这一点就淘汰了百分之九十的人。也就是说大清这片土地上九成以上的人(不否认天降英才的人)几乎和科举无缘,他们被锁死在繁重的劳动里不得翻身,这第一关就过不去(这也是为什么帝制时代官僚士大夫阶级和地主阶级是天然同盟,因为读书人几乎都是地主出身)。 然后,是意志坚定,这是曾家人最大的优点,也是一个想成事的人最需要的品质。 曾家人在智力遗传上...